从“67比1”看林业碳汇困局:遥感技术如何补上“证据链”短板?

过去一年多,随着全国自愿减排(CCER)市场逐步复苏,曾受关注的林业碳汇项目,也在新版方法学的规范下重新进入行业视野。但热闹的政策预期背后,现实数据却透着冷清——据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8月,已通过地方公示的林业碳汇项目共67个,而最终完成国家登记、具备交易资格的项目仅1个。这组“67比1”的数字,道出了无数项目开发者的共同困境:林业碳汇,远比想象中难推进。

不少林场主和开发商坦言,项目推进中常陷入“投入无回报”的僵局:前期投入资金整地造林、聘请团队准备材料,却屡屡在审定环节卡壳,迟迟迈不过“登记”这道坎。到底是什么拦住了这些项目?深入了解后会发现,核心问题集中在“方法学门槛高、审定质疑多、证据链不足”三大痛点,尤其是“额外性论证”“项目边界界定”“长期监测方案”这三个关键环节,几乎成了多数项目的“绊脚石”。

有人可能会说,林业碳汇难,无非是因为“树木生长周期长”。但实际情况更复杂:比如土地边界争议,审定机构常会追问“三年前这块地是否为真正的无林地”,仅靠地方部门出具的一纸证明,往往难以形成有效说服力;再比如地类认定,湿地、采伐迹地与低效林地的区分,仅通过文字描述和现场照片,很难让审定专家认可其合规性;还有监测方案,若未明确监测频次、采样方法及质量控制标准,很容易被判定为“方案不可操作”,直接影响项目通过。这些问题看似零散,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项目证据链不完整、不直观、不可追溯。

而遥感技术的出现,恰好为解决这些“证据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需要明确的是,遥感并非要替代传统的现场核查,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让项目材料更具说服力,把“说不清、难证明”的环节,变成“可视化、可验证”的事实。

在土地历史地类追溯上,利用近10年的卫星时间序列影像(如Landsat、哨兵2号数据),可以清晰还原项目地块的地类变化轨迹——三年前是荒地还是林地、是否存在违规利用情况,通过影像对比一目了然,彻底解决“口头描述难举证”的问题;在项目边界与面积认定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0.5米-2米分辨率)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能精准绘制项目边界矢量图,面积计算误差可控制在0.1公顷以内,远超传统人工丈量的精度;针对湿地排除与地类核查,通过mNDWI水体指数叠加DEM高程数据,再结合少量现场验证点,可生成清晰的“湿地排除图层”,明确区分非项目用地,避免地类争议;在造林成效与额外性论证上,无人机航拍和激光雷达(LiDAR)技术能快速获取树木高度、冠层覆盖度等数据,直观证明“造林后生态改善效果”,为额外性论证提供量化支撑;而月度卫星影像监测,则能实时捕捉项目区火情、非法采伐等扰动情况,让整个项目周期的合规性“有迹可循”。

简单来说,遥感技术的价值,就是让林业碳汇项目的证据链从“碎片化、主观化”,变成“完整化、客观化、可追溯”。对项目开发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审定环节少了“反复整改”的折腾,多了“数据说话”的底气;对审定机构来说,也降低了核查难度,提高了项目审核的效率与可信度。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清:林业碳汇本就是一门“慢生意”——树木需要年复一年生长,碳汇量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逐步兑现,不可能追求“短期见效”。但在这条漫长的赛道上,技术创新能帮行业少走弯路。从“67比1”的现实来看,未来的林业碳汇市场,必然是“合规者胜出、透明者立足”的市场。遥感技术或许不是万能的,但它能精准解决当前行业最头疼的“证据难题”,为项目推进扫清关键障碍。

如今,CCER市场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真正的行业机会才刚刚开启。对林场、开发商而言,与其纠结于“项目难推进”,不如主动拥抱技术工具——用遥感夯实证据链,让每一片造下的林子,都能真正转化为合规的碳资产。林业碳汇值得长期坚持,而能补齐证据短板的遥感技术,更值得行业信赖。

e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