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构建下一代碳市场基础设施 —— 专家对话共话国际衔接与实践路径

近期,在第七届碳交易市场发展大会专题对话环节,多位专家围绕“构建下一代碳市场基础设施”展开深入交流,聚焦《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与实践难点。与谈嘉宾包括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学都、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低碳转型项目兼战略规划部主任傅莎、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磊、深圳绿色交易所市场总监王维春、SGS能源管理咨询合伙人黄振伟,以及青海竞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正文。几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中国参与国际碳市场提供了多维思考。

吕学都:稳妥参与跨境交易,坚持质量为先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学都表示,在《巴黎协定》下,6.2和6.4机制正加速建立规则、标准和方法等所必须的运行条件,实际交易推进速度前期会较慢。跨国碳交易涉及国家间利益、国家形象和声誉等重大政治问题,中国未来更大可能会成为“买家”,这并非是中国不努力减排,而是中国以此作为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他强调,中国在跨境交易中必须坚守“质量优先”的原则,确保减排量真实可信、确保交易标的(主要是碳减排信用)高质量标准。他强调,推进跨境碳交易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并积极主动开展跨境碳交易合作中,在未来跨境交易中起到正向示范引领作用。

傅莎:基础设施是互认的前提

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低碳转型项目兼战略规划部主任傅莎指出,下一代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互认和透明。她认为,登记系统、数据平台、MRV体系(监测、报告与核查)必须具备国际互操作性,才能实现跨境交易的可信流通。

她特别强调数字化的重要性,认为未来的碳市场不只是环境治理工具,还将与金融体系结合,成为绿色投资的重要支撑。中国应从“规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讨论与制定。

谢磊:海外实践暴露痛点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磊分享了宝碳在海外开发项目的实操经验。他坦言,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推动林业、炉灶和新能源减排项目时,项目常常面临资金不足、技术缺乏,基础设施供应不稳定、本地运营团队能力建设困难等现实问题。

他提到,部分国家缺乏成熟的监测和资料数字化信息化机制,导致数据采集依赖第三方机构,增加了信用额的不确定性和成本。这些问题提醒国内企业在“走出去”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本身的测算收益,还要在能力建设和风险管理上提前布局。

王维春:推动市场互联互通

深圳绿色交易所市场总监王维春认为,国际碳市场的未来取决于不同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他建议,中国应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模式,推动国内碳市场与东盟、欧盟等主要市场建立沟通机制。

他指出,只有建立起互认机制,碳信用的流动性和价值才会真正提升,这对于企业跨境减排和绿色金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黄振伟: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交易架构

SGS能源管理咨询合伙人黄振伟认为,随 “双碳” 推进与碳市场完善,企业对碳交易重视度、需求均显著提升,在企业内部搭建完善碳交易管理架构已十分紧迫。

他指出,企业碳交易管理应当以领导重视为核心,以制度搭建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以持续改进为手段,以科学目标为保障,逐步建立完善的碳交易管理架构,从而应对碳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王正文:法律框架不可或缺

青海竞帆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王正文则从法律角度提出建议。他表示,跨境碳交易不仅是市场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同国家在碳资产的法律属性、合同执行以及争议解决方面存在差异,如果缺乏清晰的法律框架,企业可能在国际交易中遭遇不可预期的风险。

他建议,中国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同时在国际谈判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方案,以便在跨境交易中既能维护企业利益,又能提升国家话语权。

共识与展望

通过本场对话,嘉宾们普遍认为,质量、透明和互认是构建下一代碳市场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只有在制度设计、技术支撑、认证保障和法律规范上同时发力,中国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碳市场中既守住自身利益,又发挥更大影响力。

e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