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倒计时2个月:亚马逊峰会背后的全球碳定价博弈

距离在巴西亚马逊城市贝伦召开的气候大会 COP30 仅剩两个月,这场国际盛会尚未开幕便已风波不断。各国代表团纷纷抱怨当地住宿价格飙升,巴拿马气候官员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不仅仅是酒店房间的问题,而是是否认真对待这一国际进程的问题。” 这一争议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巴西选择这座相对落后城市的深意 —— 主打 “真实”,让世界看到不同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真实状况。

尽管面临住宿争议,巴西方面对此次大会依然信心满满。巴西政府早已明确两大优先议题:一是建立规模达 1250 亿美元的全球森林保护基金;二是推动全球碳定价机制的协调。其中,后者已成为国际社会炙手可热的议题,关乎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与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

欧盟 CBAM 引爆全球碳定价浪潮

即便没有巴西的推动,碳定价也注定会成为 COP30 的焦点议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自 2023 年 5 月生效后,将于 2026 年全面实施,届时将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与欧盟碳市场(ETS)配额价格相当的费用。欧盟此举旨在防止本土企业在碳约束下处于竞争劣势,同时倒逼其他国家建立本国碳定价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欧盟 CBAM 机制设有一项关键规则:若出口国已建立碳定价体系,欧盟会从 CBAM 征收费用中予以抵扣。这意味着,对其他国家而言,与其让欧盟收取这笔费用,不如自行设立碳市场并保留收入。

在 CBAM 的刺激下,全球碳定价进程明显加速。巴西去年通过相关法律,计划到 2030 年全面运行本国碳市场,不过该法案在国会两院间仍存在拉锯战,其中农业部门的完全豁免引发广泛争议。中国近日宣布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首次对多个行业设定明确的排放上限;泰国、阿联酋等国也在加快布局碳定价相关工作。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前美国财政部官员凯瑟琳・沃尔夫拉姆评价道:“CBAM 的激励效应比欧洲人自己想象的还要强烈,它真正开启了一场全球性对话。”

与此同时,欧盟在碳定价领域持续发力。2025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公布 2027 年 EU—ETS II 排放配额数量上限为 10.36 亿吨,为确保启动首年配额供需平衡,2027 年排放配额总量还将额外增加 30%。

巴西方案:构建 “碳定价联盟”

然而,欧盟 CBAM 机制引发了不少争议,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这一机制对自身不公平。毕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仍处于早期阶段,过早承受高额碳边境成本将严重影响其经济发展。正因如此,作为 COP30 东道主,巴西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一套多边化的国际碳定价规则,打破由欧盟单方面设定标准的局面。

巴西财政部高级官员拉斐尔・杜布克斯透露,该方案的核心并非要求 200 个缔约方全部达成一致,而是先推动巴西、欧盟、中国组建 “碳定价联盟”,在边境调整、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豁免等方面达成基础共识,进而发挥 “磁吸效应”,逐步吸引更多国家加入。

方案草案基于沃尔夫拉姆团队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灵活减排要求,在边境碳费计算中给予差异化对待;对最不发达国家则免征碳边境费用;同时建议将部分碳边境收入用于支持低收入国家的气候融资。

目前,欧盟对巴西这一方案已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尚未作出明确承诺。欧盟担忧放松 CBAM 或分享收入可能损害本土产业竞争力,然而这一担忧却与其刚刚对美承诺 “更多灵活性” 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排放交易协会主席德克・弗里斯特指出,巴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正愈发强调自己要成为 “规则制定者” 而非 “规则接受者”。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二度退出《巴黎协定》,并对欧盟 CBAM 和巴西施压,这反而使得 “去美国化” 的小规模合作成为可能。正如沃尔夫拉姆所言:“我们必须找到不依赖 190 多个国家一致行动的前进方式。让少数国家联手,或许反而更有成效。”

对于巴西而言,推进碳定价机制面临诸多挑战。咨询公司麦肯锡估计,到 2030 年,巴西仅从自愿碳市场就可能获得 150 亿美元,巴西国际商会甚至更为乐观,认为同期从合规和自愿市场获得的收入可能达到 1200 亿美元。但如何确保碳市场以透明、严格的方式创建,避免成为 “碳洗衣店”,仍是巴西需要解决的问题。

欧盟在碳定价领域的主导地位与其庞大的买方市场密不可分。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方之一,欧盟通过 CBAM 将自身碳定价体系 “外溢” 到贸易伙伴,形成 “买方主导” 逻辑。这种地位使得欧盟在面对巴西提出的 “碳定价联盟” 时,既看到缓解发展中国家抵触情绪、展现气候外交灵活性的机会,又担忧对 CBAM 的妥协可能削弱本土产业保护力度,引发内部政治反对。

在全球碳定价的浪潮中,各国都在积极布局。巴西的 “碳定价联盟” 方案为多边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能,但联盟的建立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建立本国碳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应对国际规则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e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