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招商引资的减法思维及实施难点

全社会内卷,传统产业所有领域都严重过剩。当然不仅仅传统行业,凡我们能想到的高科技领域,大部分也卷得惨不忍睹。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照理说,我们应该调整管理政策,尽量压缩产能。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现在的管理政策是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合力作用,因此不能单纯地说该怎么调整的问题。我们觉得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还是有部分地区实现这种转型的可能。

那就是招商引资要进行减法思维。减法思维的前提要有认知的改变,如果没有对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认知的提升,地方政府想要异军突起,比登天还难。但是现在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全部来自于各级组织部门的任命,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的模式还是老的一套,所以无法给地方政府带来新的发展气象。我们社会变化了,经济形态变化了,但是管理模式还是旧的模式。所以我们经常遇到忠言聂耳的现象,因为认知不在同一个层面。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少数地方的个别领导想做事。我们也和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交流过,其实有不少领导也希望做事,做成事,但是各级考核体制束缚住他们的手脚,使得所有人不能作为,不敢作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其实大部分行业都过剩了。虽然这样,但是由于很多行业属于国家鼓励类的,所以很多光伏、半导体项目还在上马,许多项目投产的时候就破产了,那么这些政绩工程必然要做减法。

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还得需要满足政绩考核的要求,招商引资还得做加法,那么得研究整个社会还缺什么,需要招什么样的商,这个就非常重要。我们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个趋势中我们本地有无优势,这个优势是我们自己掌握的还是别人的优势,这些前置条件都得回答清楚。

但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做了很多产业咨询报告都没有用呢。其实是现在的很多咨询报告是无法准确判断中国市场的真实状态,大部分咨询机构缺乏对行业的深度分析,他们的报告基本上反映不了现实的情况。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我们管理层能公开的和不能公开的很多信息都是不真实的,数据和现实情况有巨大偏差。而很多年轻人上任到领导岗位后,并不了解前因后果,往往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样的话,地方政府希望另寻蹊径的心思又堵死了。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其实中国不管什么时候,民间的高人还是众多的。我们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民间确实有许多高人。尽管社会地位不显赫,但是恰恰因为能长期分析观察,有高度敏锐的洞察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理性思辨能力,他们才是社会脊梁。

一个地方政府真的想转型发展,并不是没有办法,关键还是领导的魄力和决心,是否出于公心。比如,我们几年前为某地方政府提出零碳园区建设的思路,并可以提供各种政策和技术及市场支持,但是各种原因掺杂其中,导致始终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我们也考察了其他的一些地方,其实大部分地方都是同样的问题,躺平的人众多,能做成事的必然是少数。这是我们的现状。(王军纯)

e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