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当下,被很多人当成生存哲学。这个本质意义上没有错,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
但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必然短视,没有考虑到一个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短视的结果,必然导致急功近利。生存的价值就会被遮掩。人所以为人,其实从人诞生的时候,从直立行走到社会性的思考,都把人和动物在一步一步区别开来。人猿相辑别,所以才进化到今天的文明。而我们社会是从农耕文明进化而来,文化的基因中就一直带有一些原始和当下相融的特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生存哲学进退有据。
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存哲学遇到了最现实的挑战。产能过剩,超级内卷。这样的现象说明,当我们急功近利的时候,必然会走到尽头。
尽管当下,我们国家倡导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但是根子上的传统观念的局限,还是会持续而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各个环节。
而活在当下,又给了很多政策制定者合理的理由。而这些政策又会持续影响社会大众,因为社会大众认为我们的政府是值得信任的,政府让做的事情,肯定都是正确的。但是市场实践后,发现每每政策鼓励的领域,都是过剩性的领域,从而又引起了大家对政策的各种怀疑。
所以如果作为决策者的政府也活在当下,实际上就是在社会进步的后腿。而对于新的理念,当决策者束手无策的时候,也是一场灾难。因为新的理念,需要政府和企业长期学习,久久为功。笔者和各级政府官员在交流双碳的思路时发现,大部分的官员并不懂双碳。如果政策制定者做不到,那么又有谁能做到呢。
与其这样,不如退而求其次,采取减法管理,剔除不现实的超越当下认知范围以外的政策和制度,回过头认真思考,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理念,这些理念又怎么样让大家接受并实践。
所以在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一定要系统设计,并落实到各类行动中,才是正道,大跃进的思维并不适合绿色发展。(王军纯)